御宅屋的备用站为 精品御宅屋

第1477章(1 / 2)

他回头看一下几位书画鉴定专家,然后对石组长说道:“今天,博物馆邀请了诸多专家,准备办一个传统书画保护的研讨会。所以,一定会拿出来展示的。”

几位嘉宾和书画鉴定专家,纷纷的附和。

工作人员将绘画取了出来,放到鉴定桌上缓缓展开,让石组长可以完整的观赏。其他的书画鉴定专家,也借此机会,再一次欣赏。

滨海博物馆的馆长和几位专家也被邀请来参加开幕式,他等到石组长欣赏完绘画,立刻发出邀请:“石组长,今天的传统书画保护研讨会,马上开始,我们诚挚的邀请您参加。”

石组长点头,看向沈瑜,问道:“这是最后一个展厅?”

沈瑜说道:“是的,准备的仓促,没能进行更多的展示。”

石组长答道:“已经是难得了。”

她对滨海博物馆的馆长,说道,说:“我也想听听研讨会。先说好,我只是听,不发表什么意见。”

她答应参加研讨会,众人立刻做好了准备。

因为是在沈瑜的博物馆进行研讨,所以,沈瑜在会议开始的时候,先向大家表示感谢。

因为石组长参与,所以,会议流程做了调整,参与研讨的专家们,针对和韵博物馆收藏的王翚的山水长卷,轮流发言,进行研讨。

大屏幕上展示着长卷,滨海博物馆一位研究书画的专家最先发言。

“有清一代,以‘四王’为首的画派一向以‘临、仿、摹、抚’历代名家为个人的创作取向,虽言临学某家,实为移花接木,遗形取神,以再造自家风格。以此卷来看,王翚描绘山水,虽云“仿某某笔”,实际上主要以北宗关仝、范宽、李成笔法,间杂偶用南宗董、巨一路画法绘成。

翁方纲言“王翚中年负奇气,不拟其形拟其意”,说的也应该是这种创作的态度。其一方面体现出王翚尊重古人、学习古人的用意,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他融会诸家,即以元人笔墨,运宋人丘壑,而泽以唐人气韵,乃为大成之自成面目。

根据陈履生先生编着的《王石谷绘画年表》的不完全统计,王翚模仿过的从南朝梁代张僧繇至明朝马文璧不少于40多位画家,从中不仅可以窥见他临摹的古代画家之全,其钟情于南宗董、巨之盛,且于北宗山水的临摹创作中,其对关仝和范宽、李成三家的热情也是显而易见的。

参考题跋,虽然我们再也无法见到王翚、张庚以及众多藏家所见到的这个关仝手卷,但根据存世的博物院所藏关仝《关山行旅图》和《秋山晚翠图》两件作品,我们还是能窥见关仝山水的特色,以此来判断王翚此卷是否和关仝画风有契合之处。

参看《关山行旅图》及王翚的山水长卷,山峦高耸,幽壑密布,所画山峰的陡峭和林立,山峰之间以栈道、溪桥连接,且行旅穿行,更平添几分深邃和凄清,这些特点显然是极其相似的。

我们看到。这幅长卷的布局设置勾勒之法学关仝,皴法绝大部分采用的是范宽的“钉头雨点法”,所谓“齿齿凿凿而元气浑然无钩染之迹”,可谓一言以蔽之语……”